德勤: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周期

德勤: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周期

yigelaigebao 2025-07-09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

7月9日,德勤中国发布《“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十五五”期间,全球能源结构将深度调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温和增长,清洁能源投资与新兴市场需求持续上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演化建立新的供应体系,未来五年全球能源技术与数字融合市场年平均增长将超过12%。

报告提出,以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经贸秩序正在重塑能源产业价值链,驱动区域联盟崛起与能源贸易多极化。

具体而言,区域资源联盟崛起,区域市场地位提升。在全球化趋于碎片化的背景下,各国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强化区域间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协作,形成更紧密的政治与经济互依。如,中国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加大沿线国家的能源投资。根据Wood Mackenzie统计,2024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承建电力项目369个,累计投资约2810亿美元,涉及水电、光 伏、风电项目的投资、电力工程总包和本地化运营的全产业链输出。在资源领域,2024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金属与矿业投资达到2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布局不仅扩大了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影响力,也为区域能源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战略资源地位持续上升,全球能源通道多元化。为应对地缘冲突引发的运输风险,各国纷纷加快部署多元化、替代性的能源流通路径,建立“可控 + 多元”的资源流通网络。在油气通道延伸方面,传统的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通道仍是主轴, 跨里海走廊、北极航道、非洲天然气出口新线等路径加速形成。

能源资源贸易格局也在加速重构。新的经贸格局下,能源贸易呈现出多极化特征。这里聚焦原油、天然气和锂三大品类,分析其未来五年贸易流向。原油和天然气仍是全球能源供需和地缘格局中的关键资源,主导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锂作为电气化进程中的重要原材料,其贸易格局变化将反映出资源保障与产业链布局的调整。这三类资源代表能源安全与资源战略的重要领域,可反映全球贸易的主要趋势。

澎湃新闻注意到,全球能源投资正在加剧分化。

报告对该趋势分析称,全球能源投资区域分化显著,中国持续引领投资;拉美、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2024年全球能源投资仍逆势,增长至3.12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470亿美元,其中1210亿美元增量来自清洁能源相关投资,同时,2024年清洁能源相关投资也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这也印证了能源转型的不可逆趋势。

报告预计“十五五”时期全球能源投资仍将维持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当前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额仍较《巴黎协定》目标所需规模低约40%。这意味着各国需继续加强资金支持以确保兑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同时,过去几年中清洁能源投资的持续提升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技术迭代带来的项目经济性提升,而当前氢能等新兴技术步入产业化前夜,将开启新一轮投资窗口。在传统能源领域,为保障能源安全,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主的油气企业将持续推进上游资源勘探与开采,全球油气投资有望保持复苏态势。

报告显示,中国境内能源投资重心向电网、储能以及终端消费环节转移。中国能源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4年投资总额达8610亿美元。预计“十五五”时期整体投资规模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有所减缓,同时将迎来新旧动能的转换。

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

德勤认为,上游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有望2025年完成产能出清。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在快速扩张后,已进入以技术升级与产能优化为主的新阶段。伴随着政策层面的引导以及行业层面自律共识的加强,产业上游加速结构调整,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阶段性出清,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首先是,技术更迭节奏指向2025为关键拐点。多数新能源龙头在2023-2024年集中发布了新产能与新技术路线图,产品迭代目标设定在2025年形成技术主导。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预 测,到2025年N型电池渗透率将超过50%,P型产能将逐步边缘化。其次,新建产能集中释放加剧竞争。2022-2023年大批新能源产能集中开工,建设周期一般为18-24个月,2024-2025年产能集中落地,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老旧产能与中低端项目将率先出清。

再次,绿色金融、双碳标准形成外部压力。效率低、碳排高的企业难以获得金融资源和出口市场。在“十五五”时期,随着供需关系完成调整,上游企业盈利水平有望迎来复苏。同时,出海仍然是重要的布局方向。在此趋势下,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呈现更加多元、立体的竞争格局。此外,市场竞争从“比价格”到“比能力”。未来市场竞争中,“低成本”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围绕产品效率、系统集成能力、碳足迹表现、售后运维等维度竞争。

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电力价格机制逐步迈向市场化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进程中,电价机制不再单纯基于成本加成,而是逐步体现出对供需关系、系统运行结构、灵活性资源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反映。新能源“入市”不仅改变了价格形成逻辑,也对电力企业资产结构、交易策略和商业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

报告认为,新能源项目转向市场化定价,电价短期波动但长期趋稳。202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部参与市场交易,通 过“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形成价格。根据中电联统计,2024年全年各电力交易中心的累计交易电量达到6.18万亿千瓦时,价格区域分化明显,但相较煤电已经显示出竞争力。报告称,电价机制的改革将在“十五五”时期带来以下影响:电价峰谷差拉大;电价短期上行但中长期趋稳;高耗能企业用能成本提升。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德勤: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周期》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