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多名即将入学的研究生向媒体反映,学校奖学金政策调整,原先的承诺奖学金可能要缩水。招生宣传时学校工作人员和手册中明确奖学金系“全覆盖”,每学年发放1.8万元或1.54万元奖助学金,如今高校出台了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实施办法,奖学金发放从“全覆盖”改成分级发放,这种做法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华南理工大学推出硕士研究生奖学金新规,分为三个等级进行发放。本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对于一些即将入学的研究生来说,这一调整造成的影响不小。有学生就表示,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正是基于学校承诺的奖助金政策,综合考虑之后才拒绝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预录取通知,选择了华南理工大学。可见,当初承诺的奖学金政策,是不少学生选择该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奖学金政策的调整,学校的确有自主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招生时,学校是有明确的承诺的。当初的招生咨询册白纸黑字,“学费为 8000元的硕士生,奖助学金为18000元/学年;学费高于8000元的硕士生,奖助学金为15400元/学年”。当初的招生线上宣讲会,招生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助学金比例实现100%全覆盖,硕士的奖学金达到1.8万元每人每年。”如今视频还可以回放。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资讯册内页,“奖助学金” 板块明确硕士生助研岗位奖学金按学费分为1.8万和1.54万元。
而奖学金发放政策调整了,还把今年9月入学的硕士研究生纳入。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白纸黑字、信誓旦旦,一夜之间都不作数了。
对于此事,该校研究生院表示已掌握学生反映情况,“具体应该会有一些举措”。笔者认为,最简单的举措莫过于说到做到,莫过于兑现招生时的承诺。比如,可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已依据承诺入学的学生兑现原政策,对后续新生实施新政策。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否按照承诺发放奖学金,可能影响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学校来说,这事关学校的声誉和信誉。不仅是学生对学校有期待,社会公众也都在看,看高校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当初的承诺。
高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乃至于全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奖学金政策同样承担着资助育人的功能,奖学金政策的调整不仅是利益问题,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对于即将入学的这批学生来说,高校更应该上好这第一课,那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马上评|说到做到,也应该是高校育人的第一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