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yigelaigebao 2025-07-22 装修趣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方卓然 刘素楠 杨冰柯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人形机器人超级订单不断。

2025年7月,继智元联合宇树拿下1.24亿大单之后,优必选自研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此前,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总预算1.2405亿元(含税),分为两个标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由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由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

和智元、宇树不同,此次优必选独家拿下近亿订单,再次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记录。

今年以来,随着技术突破持续推动机器人成本降低,催化推动市场开拓,而商业化落地反哺产业链升级 ,有望让人形机器人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价格打下来,机器人领回家

2025年,注定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年预计将有5万台人形机器人下线,国内多家机器人厂商订单“破千”。

今年4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健就曾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

而智元、宇树今年今年的量产目标也均定在千台以上。

资料显示,优必选此次中标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生产线,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任务。其自研的热插拔换电系统使机器人实现3分钟自主续航,故障率较传统工业机器人下降42%。而智元与宇树的联合中标项目,则首次将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场景,全尺寸机型需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任务交互能力。

上述采购方并非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而是对成本敏感、效率优先的制造业巨头 。

其中,中国移动在对智元、宇树采购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单台日均作业时长不低于16小时”,倒逼供应商在可靠性与经济性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来自真实场景的严苛需求,成为检验技术成熟度的最佳试金石。

大单降临,或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今年实现订单报道,一定程度上是国产替代与规模效应的双重杠杆撬动下,降本形成的价格优势。

这可以从今年头部厂商在售价上“搏杀”的火药味渐浓可以窥见一斑。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宣布以29.9万开售工行者,后有宇树科技Unitree G1喊出只要9万9,线上网店顷刻售罄。紧随其后,众擎PM01以8.8万元刷新行业低价。

从成本去解构,造一台人形机器人究竟需要多少钱?

民生证券曾以特斯拉机器人成本进行估算,从成本结构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硬件成本占据了整体成本的大部分。根据特斯拉AI Day的数据,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核心硬件成本包括旋转执行器、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及六维力传感器等,预计将达到10.10万元人民币,占总成本的69%,其中,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和谐波减速器等高价值量零部件存在较大的降本空间。此外,电池组、电子系统、传感器等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零部件国产化已经实现了较大空间的降本。

道氪云创始人兼CEO李燕琼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道氪云已经实现关节、激光雷达、惯性传感器等组件控制器硬件与软件系统的100%自主研发,核心元器件采用全国产芯片,从源头规避进口依赖与外部技术授权成本。“目前,公司研发的产品硬件成本较市面同类方案低30%,若全面采用国产供应链,价格可降至市售产品的50%。”

道氪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算力计算平台及控制系统研发,在业内,该系统也被称为机器人的“大小脑”,包括开普勒在内的机器人,不少企业选择使用该公司的大小脑系统。

在产业链上游,高精度的运动测量工具和数据,是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理解生物运动原理、获取真实运动数据、验证控制算法和机器人自身传感器性能不可或缺的装备。这些原本由国外垄断的设备,正在逐步被国产品牌替代。

“荷兰XSens公司硬件和软件加总价格在40万元以上,我们类似精度的产品价格在几万元,降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天璺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李宪法对界面新闻表示。

天翼智库研究员李春辉在《技术、数据、认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亟需实现“三突破”》中就指出,2024年中国企业占据约32%的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其中伺服电机国产化率已突破70%,重要的核心精密传动部件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替代率也均有提升,头部企业(如绿的谐波、昊志机电等)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40%,RV减速器国内龙头企业环动科技的减速器产品国内市占率也从2021年的10.11%增长至24.98%,同时国产减速器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65%。此外,国内行星滚柱丝杠的制造企业长盛轴承、贝斯特也已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进口替代率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25%。

这些均是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实现降本过程中的“硬骨头”。

软件成本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25%-30%,算法优化成为降本的关键抓手。

天璺科技研发的全球第一颗惯性动作捕捉芯片,集成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理论上只需接通电源就可工作。这让动作采集设备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一枚纽扣中。天璺科技制定了专用的动作采集无线通信协议,让电脑能够同时连接20个动捕设备,并精确到毫秒级别高同步要求。

李宪法说,成本的大幅降低,源于该企业使用了更廉价的自研芯片、更好的算法和更高效的无线通信协议系统,通过采集足够的数据,来达到更好的动作捕捉效果。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效的动作数据采集训练。

“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都在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我认为将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数据采集的价格将进一步下降,研发成本会进一步摊薄,销售额也会提升。”李宪法说。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中国已有超过60款人形机器人问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工业、家庭服务、教育科研、娱乐陪伴和商业服务等。

在规模效应之下,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标准化也直接推动了成本的降低。

位于深圳福田的领益智造,是目前AI终端硬件核心供应商。目前,该企业正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提供硬件、应用开发及整机组装等服务。

当前机器人行业受非标品化困扰:非标准化产品需反复进行设计与生产投入,内耗大、成本高,限制商用推广。

为此,领益智造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将推出零部件加工、组装,丝杠、减速器、关节、整机硬件ODM等一站式服务的核心零部件、模组服务,产品矩阵形成“百货市场”,并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的系统性、全链路的“瘦身中心”。同时,其计划将消费电子领域标准嫁接到机器人行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标准,推动零部件标品化。

“消费电子的部分标准优于机器人行业,我们要将其嫁接过来制定有效标准。”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表示。

产业裂变加速,人形机器人具备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71.67万家,政府孵化推动行业集聚也是推动降本的有力手段。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汪兵告诉界面新闻,2024年1年,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成立,探索“小规模、快周转”的孵化模式,帮助企业一年内验证技术可行性、一年半完成融资“毕业”,目标瞄准三年内孵化出上市公司。

这个平台是技术加速器。

人形机器人孵化器目前已部署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环节,建有联动一体化服务平台,包含3D打印快速响应中心、机器人“超市”、机器人共性测试、AIHackerHouse等服务内容,为孵化及生态企业提供测试、制造、展销及社群生态的服务——一切为技术突破服务。

一站式的孵化服务,为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解决了部分研发“硬支出”。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指出,2022年,英伟达推出ISAAC Lab平台,通过并行计算的方式加速了人形机器人在虚拟环境的发育速度,让人形机器人在该仿真平台上训练10分钟的效果,相当于人类在真实世界中训练10年的效果。该平台快速孵化了多款机器人模型,加速了机器人的仿真过程。

通过不断投资、并购也是降本的一大手段。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年初披露,今年要交付数千台机器人产品。比起交付速度,智元更新更为频繁的是对外投资关系。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自2024年7月至今,已对外投资了数字华夏、富兴电机、灵初智能、陕西智莱特、软通天擎机器人、立智感知、千觉机器人、光谷东智、成都安努智能、湖南智启未来、宁波普智未来、灵猴机器人共计12家公司,持股比例从0.3289%-20%不等。2025年7月,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的消息引发关注,虽被智元机器人否认,但相关投资仍引发关注。

智元机器人在回应近期批量投资产业链企业时表示, 不仅是为自己搭建更加稳定的产业链,“通过投资这些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智元目前已经完成80%的零部件自研。这些投资将极大地帮助其降低成本。”

政策端亦在强化这一趋势,工信部新修订的《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产线升级的核心装备。

据东吴证券研报预测,预计到2026年,以0.2%的渗透率,仅汽车行业就将释放超5万台需求。到2027年,这一需求将激增至15万台。

随着这些需求的落地,届时仅在汽车制造业,就能实现“机器换人”的经济性拐点,推动行业从“单点替代”转向“系统重构”。届时,人形机器人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落地,亦可在软件服务、生态开发等方面突破新盈利增长点。

这也是,我国制造业范式般地迁移升级。

订单反哺技术,人形机器人“奢侈品”变“消费品”

技术进步是降本的核心支撑,过度价格竞争或将损害行业。

前述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就喊出,“在系统研发和场景突破尚未有定论的时候,就打起价格战,是不合适的。”

这名负责人向界面新闻透露,其目前在数据采集和系统性研发方面的支出仍是大头,尚未达到用订单收入覆盖研发成本的地步,“用低价的模式去扩张市场,会被迫让大家都放弃质量 ‘卷’ 价格,最终破坏了整个市场。”

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认为,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放量带来的必定是成本的下降。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去“不计成本扩张、靠估值盈利”的模式不可持续,当前投资商更关注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企业需回归正常经营轨道。

“供应商成本下降应有底线,过度压价难以维持整个行业的发展。“降成本的过程中,无论是供应链公司还是机器人企业,都应关注品质与成本的平衡,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张宗铭说。

成本下降将加速市场渗透。北方科技信息技术所预计,到2025年,民用人形机器人价格将降至5万元以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加速发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成本正向原来的百万级降至20万级甚至10万级每台迈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万亿级的市场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在降低成本与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如苏州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所说,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度压价难以维持行业发展,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姜汉卿指出,目前机器人行业还没到降成本的时候,除了技术革新不成熟外,应用场景也还没有到爆发的时候,降成本需要量能上去,进入标准化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在降低成本与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苏州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所说,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度压价难以维持行业发展,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只有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人形机器人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转变。

如何让超级订单反哺技术迭代,让人形机器人正向正循环,仍有待观察。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