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吊带乘高铁,这张提示卡拿捏了“不冒犯”的精髓

穿吊带乘高铁,这张提示卡拿捏了“不冒犯”的精髓

yigelaigebao 2025-07-31 装修心得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穿吊带乘高铁,这张提示卡拿捏了“不冒犯”的精髓

▲ " 乘警给穿吊带女乘客发提示卡 " 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图 / 济南生活频道视频截图

近日,一则 " 乘警给穿吊带女乘客发提示卡 " 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

据红星 . 新闻报道,7 月 22 日,胡女士身穿一条吊带裙,从徐州东站乘坐 G2223 次列车,上车后收到一名女乘警发给的温馨提示小卡片,胡女士将其拍下并发布在网上,配文 " 安全感舒适感满满 "。该帖子有上百万次观看,不少网友评论说很正能量,这种服务方式很先进等。

乘警的一张提示卡片,获得被提示者和网友的广泛赞誉,其中,既是因为提示本身充满善意和必要性,体现了高铁方面相关服务的精细化,也是由于提示内容和方式很有分寸感,把握好了 " 不冒犯 " 的边界,让人感到安全又舒服。

暑运期间,列车乘客一般较多,也容易发生拥挤,甚至也为猥亵提供了便利,乘警针对 " 穿着清凉 " 群体的提示,本质上是基于治安数据和办案经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其初衷,当然是想让每位乘客出行更安心、更安全。

但这种针对特定群体的提示,对被提示者而言,往往会有一种被 " 另眼相看 " 的感觉,而在公共舆论中,类似的针对性提示,也很容易被标签化解读。

因此,这种温馨提示如何真正让人感到 " 温馨 ",在方式选择和用语方面就得格外讲究。

首先,一张可保存的实体卡片,比口头提醒更显郑重,又比广播通知更具私密性,很契合社会心理学中的 " 距离效应 "。

其次,提示内容未对 " 吊带装是否合适 " 作任何价值判断,既没有 " 穿得少易受害 " 的类似受害者有罪论的倾向,也没有 " 应当穿着得体 "" 避免过于暴露 " 的道德规训,对个人的选择权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通篇而言,像 " 穿着清凉 "、" 车厢拥挤 " 等表述,仅为事实陈述,同时也说明了提示的必要性。而在提示的求助方式上明确指出 " 联系列车工作人员 "" 拨打车厢两端的报警电话 ",则将抽象的 " 注意安全 " 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指引。

难怪有网友所言," 这种提醒既实用又不让人尴尬,安全感拉满!" 而被提示的胡女士反复阅读卡片内容后,也觉得 " 字里行间都是善意 "。

由此可见,提示虽只寥寥数语," 用功 " 却颇深。这背后体现的是公共权力的谦抑和对边界感的精准把握。

此事的公共价值或许在于,即便是 " 温馨提示 " 这种出发点绝对是 " 为你好 " 的内容,也需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措辞语境,毕竟被提示者应该是被保护而非被审视的对象,对个体尊严怀有敬畏之心,当是公共服务应有的精度。

一张小卡片,让乘警履行了安全职责,又呵护了个体的着装自由。其中蕴含的是公共权力 " 不冒犯 " 的智慧。边界感是一种高级的共情,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治观念的增强,这种共情,理应成为公共场域的常态。

撰稿 / 北桥(媒体人)
校对 / 李立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穿吊带乘高铁,这张提示卡拿捏了“不冒犯”的精髓》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