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鄢银婵 每经编辑|张海妮
“动力+储能”,还是“动力”或“储能”,曾令诸多储能企业举棋不定。
8月22日,重庆铜梁,随着海辰储能第100GWh产品下线,这一难题的答案也变得清晰起来。“从创立起,我们便选择‘专注储能’的道路,具备从材料体系到产品体系、从系统集成到整站服务全链条的能力,全部为储能而生。”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表示,出货量排名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专注”。
近年来储能领域的投资持续加码,竞争白热化态势明显。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超1000GWh,但实际出货量仅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
不过,今年的画风变了。“从今年3月起,海辰储能厦门基地和重庆制造基地持续处于满产状态。目前,工厂的订单已排至9月、10月。”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表示。
风向变了?长时储能成“香饽饽”
市场风向变了。
201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储能设施不得计入输配电价,这一政策意味着电网公司无法通过输配电价回收电网侧储能项目的成本,直接影响了电网侧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吸引力,导致电网侧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停滞。
2019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规定不得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开工项目。这一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电网侧储能的发展,减少了储能项目的实施和投资。
彼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领域资本热钱的宠儿,不论是技术路径、商业模式还是政策护航,一应俱全。储能,则恰好是动力电池的另一面。
“我们刚好于2019年12月成立,虽然当时储能不是风口,但我们认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的入口,并不是终点’,新能源最终的目标是解决世界能源结构问题,它不能单靠动力解决,最终还需要储能的参与,即常说的‘源网荷储’。如果没有‘储’,‘源网荷’就无法闭环,也就无法改变世界能源结构。”上述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辰储能成立时便选择专注储能。
8月22日,海辰储能第100GWh产品在重庆铜梁下线,其出货量全球排名也从2023年的第五位跃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二位。
事实上,当下整个储能市场的风向也发生了细微变化。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国家能源局还在《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中指出,我国要在2030—2045年满足日以上时间尺度的平衡调节需求,在2045—2060年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系统运行需求。
政策引导,企业加码。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300014.SZ)等多家锂电池储能企业开始发力长时储能。“海辰在2021年便关注到长时储能需求,但当时市场并不清晰,大家对储能的认知只是对能源的补充,都在疑惑(是否)真的有这种‘长时’(需求)?”上述负责人回忆道。
2023年12月,海辰发布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2024年快速升级迭代推出∞Cell 1175Ah及∞Power 6.25MWh储能系统。今年6月,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 1175Ah在重庆基地量产下线。
大容量电池的核心价值在于度电成本。储能电池作为新基建属性,投资者在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对度电成本和回本周期极为关注。不过,大容量电池能否真正解决长时与经济性兼得难题,仍需市场检验。
需求回暖?有厂商生产基地满产半年
除长时储能更受追捧外,需求端也有明显变化。
去年以来,储能电池前期产能扩张是行业担忧的话题。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储能锂离子电池新增规划年产能达1116.38GWh,而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仅77.3GWh,2024年全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301GWh。
“从今年3月起,海辰储能厦门基地和重庆制造基地持续处于满产状态。目前,工厂的订单已排至9月、10月,生产计划十分饱和。”上述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感受到行业在向好发展。
中国储能网报道,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企业的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至需排队等候,有企业表示“客户加价也排不了单”。
上述负责人将当前储能发展阶段类比为动力电池的2016—2017年。这种判断基于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如果储能技术迭代,使成本足够低,甚至接近火电成本,那么市场肯定也会增长。”其表示。
此外,海外储能市场的增长也带动了订单量。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为226GWh,同比增长97%。而据海辰储能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数据,其海外收入占比从1%提升至28.6%,且毛利率超过40%。
“我们采取‘local for local’的本地化运营策略,通过在当地布局基地实现端到端服务能力。”该负责人介绍,在这种运营策略下,本地化团队与邻近服务资源点能实现快速响应,且服务全流程可量化。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比如三一硅能,面对非洲矿业深加工政策引发的用电革命,为客户提供“光储柴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用电成本约50%。该公司探索的“EPC+F”(设计采购施工+融资协助)和“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既缓解了客户资金压力,又带动了全产业链出海。
这种转变契合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变化。海外客户特别是欧美高端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电池产品,而是包括项目设计、系统集成、智能运维乃至金融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订单排到10月 工厂满产运转超半年 储能行业回暖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