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乐:他们顽强地与天争、与地争、与自己争|获奖者谈

马佳乐:他们顽强地与天争、与地争、与自己争|获奖者谈

yigelaigebao 2025-08-23 中式家装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

近日,第二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本届大赛以“渺小与苍莽”为主题,旨在挖掘关照现实、书写时代与个体,记录磅礴与幽微的优秀佳作。大赛由澎湃新闻主办,七猫中文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作协担当指导单位,《收获》杂志担当文学指导,关注时代浮沉、家国命运、城市与乡村、女性叙事、真实罪案等众多题材,倡导以诚实的书写,展现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理解自我与他者。

《唐山大地震50周年在即,致敬亲历者们对生命的坚持》作为三等奖获奖作品(点击链接阅读作品节选),以即将到来的“唐山大地震50周年”为契机,通过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灾难的惨烈,以及人类在自然力量前的脆弱与坚韧。文章信息丰富,细节详实,选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和历史价值。

在近日镜相工作室发起的非虚构沙龙中,获奖者们分享了自身的创作故事,以下是作者马佳乐的发言内容精选:

首先,感谢澎湃镜相能让我们这种新人作者的文字,得以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在投稿后,就跟我父亲说:“如果这篇文章能获奖,那么就如同您当年在地震时被压在废墟里最后被救出来那么幸运”。唐山大地震这个故事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但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对死亡没有太多的感悟。

2022年,我开始有想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尤其是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周围有很多人离世,我的父亲也在2023年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白肺和急救,但是很幸运地他又活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的后遗症。当时医生已经下死亡通知书了,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把他的事情写下来。机缘巧合之下,2024年,我看到了“澎湃·镜相”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大赛的征文,我就开始动笔。

非唐山籍亲历者:大地震中的“边缘人”

故事描写的是一群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边缘人,他们既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又是幸存者,更是边缘人。他们作为“非唐山籍亲历者”,具有流动属性强、各方信息断裂的特点,因而他们成为了伤亡统计中的模糊数字。

事实上,在信息收集的时候,实话说,面对家人、亲人的信息收集是很容易的,其中唯一的困难点是他们作为老人,在时间过去了50年后,记忆已是碎片化的。虽然这些老人他们很愿意帮我,但是他们想起来的都是很碎很碎的内容,而我要把这些内容整理和联系在一起。

那一年,我父亲从煤炭学校毕业,到唐山的开源煤矿去实习,实习的第七天就发生了地震。我以前听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实际上很有感触,但是当我真正地走入他们的世界,听他们细致地回忆,碎片化、没有时间顺序的讲述,我比写作之前对生和死的感悟更深刻。我会有疑问,会去深思,人到底能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我写完这篇文章,有了答案。我发现人完全是不能主宰的,是很机缘巧合的。有时候就是因为那一秒钟的区别,命运就让你活了下来,比如我父亲。

唐山大地震的持续时间是约23秒,我父亲他们当时住在四楼,逃生的过程可能就23秒。在我的文章开头,我用23秒和50周年这样一个跨度性比较大的时间结构,制造了一个反差。日常生活中,23秒可以让我们吃一口饭,可以让我们接一杯水,可以让我们读出普通速度的100个文字;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仅仅23秒就让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

他们有的老师,因为当天拉肚子,学校就给他安排到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宾馆去住,就不住在学生宿舍了,结果宾馆里的老师死亡了,学生宿舍里的这些学生活下来了。还有一个班级,同样住在二楼,40个同学都住在二楼,其实二楼在地震当中是可以存活的,但是其中有两个同学因为并排睡觉,一个横梁砸下来就导致了那两个人的死亡。

所以说,我希望通过像我父亲和他同学这样的一个个人的故事,去为被整个集体记忆所边缘化的这些群体重建一种存在的证明,这是我的写作初衷,也是我第一次希望在私人家族史中去承载公共历史,而且是如此巨大的公共历史。我希望赶在他们这些老人记忆模糊前记录下宝贵的口述史,同时也希望展现对家族集体记忆的珍视。所以,当我在写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要尽量地去平衡自己作为“亲历者子女视角”的亲密与“记录者视角”的冷静。我希望能更加客观地去把这样一个重大历史灾难呈现给大家。

芥子的故事:拼尽全力,活下去

作为没有经历过的人,我们可能会觉得,当一场这么大的灾难结束之后,活下来就是活下来了。其实活下来只是看起来我们的身体在活着,但是实际上震后的这几十年,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靠着残疾的身体去支撑着活了这50年,包括我父亲。我为什么之前对地震没有太多感悟?就是因为我父亲没有身体上的损伤,他只是腿上留了一些疤,但是不影响正常生活。

但实际上,我通过写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他很多的生活习惯,因为这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例如对于突发事件的恐惧,他会大量地储存食物、储存矿泉水;包括很多时候,他不敢听响声,这些都是后遗症。这样一场灾难对于他们整个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回到我们这次非虚构写作大赛的主题:渺小与苍莽。其实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和死面前,都很渺小,就像一粒芥子,很小很小,但是我们又很强大,能见缝插针地活下来,就像他们这些所有活下来的人,很多都不是靠着救援部队去救援出来的,而是靠着自救的。

我父亲当时被压在众多的身体之中,上面就是另一个人的身体。当时他不知道,上面那个人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的肾脏已经被地震震破了,但他仍然一直在喊“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问他们,当时害怕吗?他们的回答是不害怕,他们说一点都不害怕,即使身边有死亡的人,他们的脑子里就是想着活着,至于以后的所有的事情都没关系,就是只想着活着。很多人的肢体夹在瓦砾里拔不出来,他们当时都很果断地选择把腿打折,把胳膊打折,那种对于生的强烈的希望,可能是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灾难的人无法想象的。

我们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都是极其渺小的,没有任何对于生的选择权。但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当他们集合到一起的时候,又有着巨大的力量,所以他们能出来,就像我父亲,他们能获救都是靠着其他同学们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智慧。

渺小要敬畏苍莽,苍莽要感谢渺小

我希望通过父亲和他同学的个体故事,为被集体记忆边缘化的群体重建存在的证明。文章既然是描写了一场重大灾难,内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地震的惨状,但我并不想给读者一种悲痛的感受,而是希望大家能在文章中感受到人的渺小和伟大并存的共性。文中尽管提及了很多人性的伟大、勇敢、坚强和智慧,但我想写的不是灾难中的神,而是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写作初心,就是:当一场灾难的亲历者逐渐逝去,我们该如何诚实而温柔地保存那些被碾碎过的生命痕迹,又该如何警惕历史对“渺小者”的系统性遗忘?就如我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粒芥子,芥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故事。或喜或悲、或愁或叹,也正是这每一粒芥子的故事,构建出了一个广袤的宇宙,营造了大自然广阔无垠、奇幻绚丽的世界。

世界有多苍莽,人就有多渺小。

渺小要敬畏苍莽,就像人要敬畏大自然的保护,它让人类有喘息之地;苍莽要感谢渺小,就像大海要感谢水滴的凝聚才能让它浩瀚而汹涌。

顽强而小小的芥子,于这浩瀚的宇宙虽无足轻重,可是能见缝插针地活下来。就像父亲和他的同学们以及千千万万在地震中活下来的人们,他们可以抵抗黑漆的废墟,可以抵抗身体上的痛苦,可以抵抗心理上的恐惧,可以抵抗生理上的极限,可以抵抗无数的余震、饥饿和疾病,仅仅为了活下去。他们顽强地与天争、与地争,与大自然争,与自己争,无非都是对生命的坚持。

(编辑:柳逸;整理:郑丽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马佳乐:他们顽强地与天争、与地争、与自己争|获奖者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